我院开展贵州省首例支架法小肠转流术
时间:2022-08-01 来源:贵航贵阳医院 浏览量: 分享到: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当年全球癌症发病率中位居第三,其中在中国癌症中新发病例数为56万,死亡人数为29万。
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主要有效手段。临床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易引发吻合口漏,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的吻合口漏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尤其是低位直肠癌一期吻合术后吻合口漏,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手术医生一大难题。据相关研究统计,其发生概率约有5%-10%。这也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同时一旦发生吻合口漏,将引起严重腹腔感染和腹膜炎,甚至需要二次手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预防方法是行回肠保护性造口术,通过暂时性的肠道改道,在患者体外留置“大便袋”,使肠道内容物不经过吻合口排泄,将吻合口暂时与粪便隔离,从而达到降低吻合口漏的目的。然而肠造口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且造口回纳手术也存在额外的风险和花费。
7月28日,我院胃肠疝外科在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的帮扶下,开展了贵州省首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蔡氏支架法小肠转流术,将距肛仅4cm的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去繁从简,不仅成功保肛,通过一个“小支架”避免了二次开刀,使治疗周期从3-6月减少为1-2周,操作简单,符合微创的理念,通过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手术步骤,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也随之减轻。
“支架法肠转流术”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团队首创,将可崩解的肠转流支架放置在离回盲部30cm左右的回肠腔内并固定,然后在支架近端5-10cm处回肠放置一蘑菇造瘘管,其目的使肠内容物从造瘘管引出体外,起到了等同于肠造口的效果。待术后一月左右转流支架崩解后可拔除造瘘管,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转流支架有效替代了至今已沿用了167年的回肠保护性造口术及二次手术造口回纳,避免了长时间肠道改道结肠旷置导致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及肛门直肠功能下降,显著减轻患者生理、心理创伤,缩短了治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大大节省了医疗资源。目前该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3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同时获得了2021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我院胃肠疝外科团队,一直以来秉诚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院领导的指导及支持下,不断学习进取,紧跟专科技术前沿,希望此项新技术的引进,能给贵州省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胃肠外科 郑春华撰稿
2022年7月30日